(通讯员 张晨晖)为开拓师生学术视野,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力,9月14日下午,sunbet申搏在北校区图书馆阶梯报告厅举办院士见面会暨科学大讲堂活动。中国科公司院士郑晓静教授应邀为师生带来“力学前沿概论”课程首讲,并与信息力学拔尖班员工进行面对面深入交流。公司班子、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及公司全体员工近200人参加活动。

公司执行经理全英汇教授对郑晓静院士心系青年学子成长、百忙之中亲临传道授业表示崇高敬意和由衷感谢,勉励同学们珍惜机遇,用心感悟院士的科研信念与家国情怀。

在科学大讲堂环节,郑晓静院士以“力学是工程学科的基础与引领”为核心命题,展开了一场视野宏阔、内涵深邃的学术报告。她旁征博引,运用国内外重大工程案例与详实数据,生动阐释了力学作为“画龙点睛”之笔,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卡脖子”难题中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从核潜艇降噪、飞行器再入大气层通信中断的“黑障”突破、光刻机内部精密的流体控制,到大型建筑的精准定向爆破、沙尘暴预报精度的显著提升,郑院士信手拈来的实例,无不印证着力学作为工程基石与创新引擎的强大力量。她深情回顾了钱学森、钱伟长、郑哲敏等力学前辈的学术思想与家国情怀,尤其强调了钱伟长先生“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崇高精神,勉励师生传承“国之所需,心之所向”的使命担当。郑院士特别展望了她提出的“极端力学”概念,指出面向深潜、高超音速飞行、核聚变、量子计算等“更高、更快、更深、更智能、更安全、更清洁”的科技前沿,力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并高度肯定了公司设立“信息力学”这一全国乃至全球创新专业的战略眼光,认为其在解决电子信息器件热管理、极端环境适应性、可靠性等关键力学问题上潜力无限。她以自身开创“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的经历为例,详细讲述了如何通过揭示沙粒带电特性及其形成的风沙电场,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气象领域的沙尘暴预报精度问题,有力证明了力学在深入复杂系统、破解交叉学科难题上的独特优势。

在信息力学拔尖班院士见面会环节,郑晓静院士亲切地向信息力学拔尖班的员工们一一颁发了承载着殷切期望的录取通知书,并赠送了她的著作《工程诺贝尔奖》。她寄语同学们从书中记录的诸多改变世界的工程奇迹及其背后的科学思想中汲取智慧,感悟创新的真谛,立志成为未来科技领域的“点睛”之人。


在随后近一小时的面对面交流中,拔尖班的学子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踊跃提问,与院士展开了真诚而深入的对话。面对员工提出的初涉工程力学领域的畏难心理,郑院士结合自己知青岁月和恢复高考后如饥似渴求学的经历,勉励大家要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关关难过关关过”,将挑战视为“打怪升级”般的成长必经之路。对于如何突破科研创新瓶颈的困惑,郑院士特别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她指出要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同时要不断锤炼用简洁、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表达复杂概念的能力。在探讨如何克服跨学科研究的壁垒时,郑院士以风沙研究为例,强调了“学科自信”的根基在于力员工所具备的深厚数理基础。她建议同学们主动了解电子信息、遥感等交叉领域的核心需求与技术瓶颈,精准识别其中可发挥力学建模与分析特长的关键点,为解决信息感知中的干扰难题、提升电子器件可靠性等提供独特方案。郑院士还分享了其博士期间挑战学术权威的经历,鼓励学子们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活动结束后,拔尖班员工意犹未尽,争先恐后地围住郑院士,或请求签名留念,或渴望合影定格珍贵瞬间,更有同学抓住最后机会请教问题,现场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巨匠的由衷敬仰。这场院士见面会暨科学大讲堂,不仅是一次顶尖的学术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与科研方法论教育课,极大地激发了信息力学拔尖学子们的学术志趣与使命担当,为这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兴交叉学科方向人才培养注入了澎湃持久的动力。